註冊華宇官方_我國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的發展問

一、我國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總體情況

(一)建築能耗總體特點

建築能耗主要包括建築供暖、空調、熱水、照明及各類建築內使用電器所消耗的能源。建築能耗與地域氣候特點、城市規劃、建築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及用能設備效率、建築使用功能及使用人用能行為等密切相關。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複雜,從北到南跨越嚴寒、寒冷、夏熱冬冷、夏熱冬暖及溫和等多個氣候區,與世界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季偏冷夏季偏熱,地區經濟水平及生活習慣差異明顯,使我國建築能耗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一是北方與南方建築能耗差異大,北方地區以冬季採暖能耗為主,南方地區以夏季空調能耗為主;   二是城市與農村建築用能差異大,城市以煤、電、油等商品能源消耗為主,農村地區除部分使用商品能源外,秸稈、薪柴等生物質能仍大量使用;三是居住建築與公共建築能耗差異明顯,居住建築能耗與居民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二)建築能耗總量大,增長速度快   據測算,2014年,全國建築總商品能耗佔全社會終端能耗比例20%左右,如把終端能源在生產、運輸、轉換過程中所產生的損失計算在內,比例將進一步提高,是我國三大重點用能領域之一。   與2000年相比,2014年建築總能耗增長了1倍左右,並且仍將持續增長,主要原因,一是城鎮化進程加快,建築面積持續快速增長,2014年我國全社會房屋竣工面積達到35.5億平方米[1,2],建築總量的增長致使能耗增長較快。   二是隨着人民生活水平及建築服務水平的提高,建築內用能設備增加造成建築能耗的增加。如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空調器的數量從2000年的30.8台增長到2012年的126.8台[1],增長了3倍多。   三是城鄉居民對建築室內舒適度要求的提高使能耗增長較快。   如長江流域過去為非採暖地區,而現在冬季採暖需求逐步增大,致使採暖能耗快速增長。四是農村地區建築用能明顯增長,比例從2001年的31%上升到2014年的超過60%[3],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地農村建築每年每平方米採暖用煤超過30公斤[3],加上照明、炊事、家電等其他生活用能,商品能耗比例超過70%。   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建築行業將逐漸超過工業、交通成為用能的重點行業,佔全社會終端能耗的比例將超過40%。   (三)建築節能與綠色化水平仍然偏低   建築節能是在建築規劃、設計、施工和使用維護過程中,在滿足規定的建築功能要求和室內環境質量的前提下,通過採取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實現降低運行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過程。綠色建築是在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   由於我國建築節能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老舊建築及80年代后建設的大量新建建築,仍為不節能建築。2014年全國城鎮既有建築中不節能建築佔比仍達60%左右[5]。   同時,我國目前的新建建築節能標準要求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按照同樣水平的室內舒適度計算)我國北方住宅全年供暖能耗指標,依然為發達國家的1.5~2倍,公共建築的供冷供熱全年能耗指標,我國約為發達國家的1.2~1.5倍[6]。   綠色建築發展方面,發達國家從1990年開始相繼開發了適應不同國家氣候特點的綠色建築評估體系,為決策者和設計者提供技術依據,對推動全球綠色建築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從2008年才開始逐步推廣綠色建築,綠色建築發展水平和質量仍不高,存在總量規模仍然偏少、地區發展不平衡、高性能比例小以及綜合效果多數停留在設計階段等問題,綠色建築推進效果大打折扣。   二、我國推進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所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新建建築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   2014年全國城鎮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新增節能建築面積16.6億平方米,可形成15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全國城鎮累計建成節能建築面積105億平方米,約佔城鎮民用建築面積的38%,共形成1億噸標準煤節能能力。   (二)大力推進綠色建築發展   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共有2559個項目獲得了綠色建築評價標識,總建築面積超過2.8億平方米,其中2014年度有1017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築評價標識,建築面積1.13億平方米。綠色建築強制推廣工作穩步推進,全國累計強制推廣綠色建築面積3.78億平方米。到“十二五”末,全國累計推廣綠色建築面積超過10億平方米。   (三)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   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安排2014年度北方採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計劃1.75億平方米,截至2014年年底,各地共計完成改造面積2.1億平方米,“十二五”前4年累計完成改造面積8.3億平方米。夏熱冬冷地區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穩步推進,2014年共計完成改造面積1521萬平方米,累計完成改造面積7090.58萬平方米。   (四)公共建築節能監管體系建設   截至2014年底,全國累計完成公共建築能源審計12900餘棟,對13000餘棟建築能耗情況進行了公示,在33個省(區、市)建設公共建築能耗動態監測平台,對7400餘棟建築進行了能耗動態監測。全國完成公共建築節能改造面積3927.5萬平方米。   (五)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   截至2014年底,全國城鎮太陽能光熱應用面積27億平方米,淺層地能應用面積4.6億平方米,太陽能光電建築裝機容量達到2500兆瓦。   三、推進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推進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   我國目前在城鎮化快速推進中暴露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城鎮建設以規模擴張為導向,城市規劃執行持續性不強,資源環境消耗增長過快,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公共服務能力水平不高,部分城市大氣及水污染嚴重等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以及《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都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進程,着力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資源。   加快推進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在城鄉建設空間布局、基礎設施配套、建築建造及運行管理等方面,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運營,促進城鎮發展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對引導我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推進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是落實國家能源消費革命和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舉措   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戰略部署。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城鄉建設量巨大,同時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建築能耗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很低,單位建築面積能耗僅為美國的1/3左右,建築服務條件與舒適水平比較低。   隨着人民群眾對室內熱舒適度要求的提高,採暖線南移、建築用能模式轉型、農村用能“城市化”問題等趨勢發展越發明顯,建築能耗剛性增長壓力巨大。通過建築節能與發展綠色建築,引導城鄉建設走節能、高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使我國能以較低的能源消耗實現人民群眾比較高的生活需求,可有效減緩建築能耗總量增長速度,確保我國能源消費革命和能源安全戰略順利實施。   (三)推進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是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內容   我國大氣污染防治計劃提出要減少污染物排放,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提出了明確目標。建築領域燃煤採暖、施工揚塵等是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   推進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轉變建築建造方式和使用過程中的粗放用能模式,可以顯著改善建築施工現場環境,有效降低施工揚塵,並降低燃煤採暖消耗,減少含硫含硝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促進環境保護和空氣品質提高,減輕溫室氣體的排放壓力,改善人們生活條件,提高全社會滿意度和幸福感。   (四)推進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是促進建築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我國在建築節能、建築智能化、新型建材、建築工業化、可再生能源等綠色新技術新產品集成應用等方面,還明顯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當前歐洲國家低碳社區和零能耗建築發展方興未艾,美國也將生態城市和綠色建築作為引導綠色低碳智能新技術創新的重點領域。推進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加快發展超低能耗建築、新型結構體系建築、裝配式建築等,可以有效促進我國建築業加快產業升級,確保在新一輪建築領域科技革命中迎頭趕上。   四、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工作目標及重點任務   (一)工作目標   到2020年的工作目標:一是提升節能和綠色發展質量水平,城市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比重達到50%,城市新建建築能效提升20%以上,部分城市開始推行超低能耗標準,逐步與國際先進標準實現同步發展。   二是實現高效運行和精細化管理,完成老舊住宅節能改造面積10億平方米,改造建築採暖能耗強度下降35%以上。完成公共建築節能改造2億平方米,改造建築能效提高20%以上。   三是城市能源結構清潔化比重實現突破,城市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3%以上。   四是實現建造方式轉型,提高建材綠色化和循環利用水平。   五是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市場和產業得到充分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帶動一批新興產業的發展,在重大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   (二)重點任務   1.控制增量,引導城市能源資源消費增長模式。   一是實施建築能效領跑者計劃。發布我國建築節能標準提升路線圖,明確建築節能標準提升中長期規劃目標及提升計劃。加快新建建築能效提升進程,儘快執行更高水平節能標準。抓緊出台以能耗量為約束條件的建築能耗標準。公布建築能效標準先進城市,鼓勵比對。全力推廣超低能耗建築和高星級綠色建築,鼓勵規劃建設近零能耗社區。   二是推進綠色建築全面推廣計劃。實施綠色建築推廣目標管理機制,將《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確定的綠色建築發展目標,分解到各省級行政區域。督促各省(區市)落實本地區年度綠色建築發展計劃,並建立綠色建築進展定期報告及考核制度。實施綠色建築全產業鏈推廣計劃。在條件成熟地區不斷加大綠色建築標準的強制執行範圍。強化對綠色建築質量的監管,將綠色建築納入規劃、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工程全過程管理程序;爭取中央財政支持綠色建築的激勵政策落實到位,鼓勵地方出台配套財政激勵、容積率獎勵、減免配套費等措施。鼓勵一些先進地區結合新區建設和舊區改造,建設綠色建築集中示範區。   三是開展緊湊型綠色城市示範建設。城市新區規劃和建設要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和結構。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土地適度混合利用、緊湊開發的用地布局。探索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空間布局模式,適度提高公共交通可達地塊的開發強度。合理利用地下空間。完善軌道交通、快速公交、公共汽車等公共交通系統和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構建綠色市政體系,同步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因地制宜規劃建設雨水收集及再生水利用系統。注重各類垃圾的分類收集、轉運及無害化處理。   2.優化存量,挖掘城市能源資源消費節約潛力。   一是推進城市既有建築節能及綠色化改造。在北方地區城市全面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選擇有條件小區進行高標準的節能改造和綠色化改造。全面推進供熱計量。在夏熱冬冷地區探索符合地方氣候條件及用能方式的改造技術路線,並進行試點。   全面推進公共建築能效比對工作,實行重點用能公共建築動態管理制度,分地區、分類型公布公共建築先進能效標準。開展公共建築節能改造重點城市試點。鼓勵以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市場化模式實施節能改造。在學校、醫院等公益性行業開展建築能效比對試點。   二是推進城市(建築)能源資源消費比對行動。全面開展城市消費領域能源資源消耗數據的調查統計,並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能源資源消費情況進行監測,在此基礎上,建立城市建築及交通能源資源消費信息大數據平台。逐步完善城市能源資源消費信息公開和共享制度,開展基於數據的城市建築能效比對工作。积極倡導城市生活綠色消費模式,大力開展“節儉養德”宣傳活動,定期發布城市建築“節約之星”先進典型。   3.調整結構,實現城市能源資源消費清潔發展。   一是實施城市建築可再生能源強制推廣行動。城市應全面做好可再生能源資源條件勘察和利用條件調查,並編製城市可再生能源應用規劃。新建建築工程應對可再生能源應用條件、適用類型、應用規模及效果等進行專項論證,具備應用條件的新建建築,應至少選擇應用一種可再生能源。加大太陽能光熱系統在城市中低層住宅及酒店、學校等有穩定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築中的強制推廣力度。   二是推進長江流域個性化的清潔供暖工程。在傳統非採暖區的夏熱冬冷地區,积極推廣利用空氣源、地表水源、污水源熱泵技術供暖,建立小區級的城市微採暖系統。具備條件的,利用工業餘熱,建立熱電聯產的集中供熱模式。利用海水源、江水源熱泵技術,在末端用能負荷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地建立區域可再生能源站。   三是打造城市可再生能源分佈式應用系統。建立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協調互補、梯級利用的綜合能源供應體系,大力推廣太陽能光伏等分佈式能源,建立城市可再生能源微網系統,實現分佈式能源與智能調度充分結合。在城市燃氣未覆蓋地區,推廣採用污水廠污泥製備沼氣技術。   4.轉變模式,促進城市建設模式轉型升級。   一是大力推進建築產業現代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產業化基地和龍頭企業。從重點城市開始,逐步提高住宅精裝修的交房比例。   二是鼓勵發展現代木結構、鋼結構建築。研究制定必要的激勵政策。加強相關技術研發、推廣應用。加快國家級木結構、鋼結構住宅產業化基地建設。   三是全面推廣循環建材與綠色建材。加強建築物的拆除管理。穩步提高建築垃圾和工礦業固體廢棄物製備建材的循環利用率。建立綠色建材評價標識制度。   5.創新體制,強化市場、產業、技術的支撐作用。   一是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合理界定政府及市場的邊界,既要發揮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及規劃、標準、財政、稅收等措施的調控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採用PPP模式、合同能源管理、能效交易、碳交易等多種市場化機制,讓企業充分參与城市能源資源節約的各個領域,形成政府引導、企業參与、市場推動的良好機制。   二是注重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在推進城市能源資源消費革命中,大力引導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新型建築結構產業、第三方諮詢與服務產業等,积極打造相關產業化基地,扶持相關企業推進產業鏈整體發展,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標準化、工程化、產業化。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申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促進成果產業化。   三是突出技術標準的引領作用。完善城市能源資源綠色、低碳消費的標準、技術、指標體系。制定不同氣候區、不同功能定位的超低能耗建築、綠色建築、綠色生態城區的標準。分類制定建築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標準定額。   依託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等平台,推動新型建築材料與裝配式結構體系、近零能耗建築、綠色建築技術、可再生能源與分佈式能源集成應用技術等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與集成示範。   注重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建立建築能源管理師、建築能效評估師等職業資格制度。积極開展國際合作,搭建政府間合作平台,吸收借鑒國際上在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上一篇:華宇註冊網址_監理員必須知道的施工現場危險源
下一篇:没有了

网友回应